教育厅文件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四新”“四化”的意见(黔教发〔2021〕40号)
日期:2021-09-17 信息来源: 点击数:

黔教发〔2021〕40号

各市(州)教育局,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决策部署,扎实推动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提升教育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度,结合工作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深刻认识服务“四新”“四化”的重要意义

(一)“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贵州的重大使命。在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赋予贵州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大使命,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贵州的殷切期待,为贵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政治动力。要提 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从中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贵州发展的殷切期望、对贵州人民的关怀厚爱,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全力以赴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二) “四化”是贵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决策。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围绕“四新”抓“四化”,推动“四新”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实绩和民生实惠。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自觉肩负起服务“四新”“四化”的政治责 任,保持战略定力,强化系统观念,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发展方位,积极担当作为,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大局,全力以赴抓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服务“四新” “四化”的重大举措。教育服务“四新”“四化”既是教育职责所在,又是教育价值的体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着力整体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和特色教育强省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同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资源布局结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不断推动全省教育质量水平与全省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相匹配、相适应,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二、聚焦服务“四化”实施“四大工程”

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主目标是“四新”,主抓手是“四化”,两者共同构成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全省教育工作唯有更好地服务“四化”,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实现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

(一)聚焦新型工业化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1.推动学位、学科和专业建设。以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为牵引,引导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围绕十大工业产业和打造“两区六基地”(即打造世界酱香白酒产业聚集区、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磷煤化工产业基地、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工业基地、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的发展目标申报和建设专业,推进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单位建设。“十四五”期间,申报相关本科专业30个,建设相关一流专业(金专)50个、一流课程(金课)100门,实现工程、医药等专业学位博士点零的突破。加快推动《贵州省推进贵州大学部省合建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方案》落实落地,支持贵州大学打造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特色学科群。(责任处室:职成教处、高教处、科研处)

2.深化工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科学合理设置新兴工科专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各院校根 据办学目标和办学实际开展“新工科”建设,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上向“新工科”专业和课程倾斜。鼓励和支持高校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加强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 造,积极增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等相关工科专业,紧密结合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 工科人才。开展对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等工科类专业的评估,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并对每个专业排名前三的高校予以奖励,进一步督促高校提高工科类专业建设水平。(责任处室: 高教处)

3.创新工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服务新 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在培养层次提升、教育类型多元、学科结构匹配的基础上,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深化产学研一体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着力培养一批适应新型产业化发展的应用技能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统筹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优化组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建设一批“贵州省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实践教育基地。鼓励普通高等学校、职业 院校和企业联合推出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探索联合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专业技术学科,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推动高校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重点推动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高校建立以技术经理人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培育3-5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责任处室:科研处)

(二)聚焦新型城镇化实施“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工程”

4.科学规划资源和教育设施配置。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需要,按照“农村幼儿园要在确保幼儿就近入园的基础上,尽量向乡镇中心和人口密集村寨集中;农村寄宿制小学和完全小学向乡镇和人口大村集中、保留必要的边远山区教学点并向行政村集中;初中学校主要向县城和规模较大乡镇中心集中;普通高中向市县两级政府驻地集中;新建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要设在市(州)中心城市”的原则科学布局各类教育资源。按照“科学规划、一校一址、分步实施”原则,加快推进花溪大学城布局调整和清镇职教城建设,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支持和推动清镇职教城建设成全国一流职教园区。(责任处室:规划处、职成教处)

5.推动省会教育扩容提质。将外来人口流入聚集贵阳市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支持贵阳市办好省会教育,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发展公益性、公平性、高质量的教育。指导贵阳市编制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布局优化规划。支持贵阳市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推动农村幼儿园资源集团化管理;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强校”计划,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示范引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实施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行动计划,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中职学校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做强贵州大学、做大省属高校,支持推动贵阳学院申办数字科技大学;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质量;探索推动智慧教育建设发展,推动贵阳市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责任处室:规划处、学前处、基教处、职成教处、高教处、国际处、信息中心)

6.以教育发展激发城镇活力。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教育公共设施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建立省级统筹、县管校聘的乡材教师补充机制,深入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全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引导支持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加大新型城镇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特岗计划。配合人社部门深入实施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打造“黔灵家政”“贵州工匠”“贵州绣娘”“贵州护理”等特色品牌。(责任处室:规划处、基教处、职成教处、高教处、教师处、就业办)

(三)聚焦农业现代化实施“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工程”

7.发挥高校人才智力支撑优势。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智库建设,深入研究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卓越农业人才提供路径和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方案。整合高等教育机构、县域职教中心、农技站等教育和培训资源,建立5个示范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推进涉农院校和农业类、农产品食品加工等专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及相关职业教育,推动优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办学,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责任处室:职成教处、高教处、科研处)

8.推动农业教育创新发展。以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为方向,重点围绕我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涉农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双一流”学科优势带动学校相关涉农专业高质量建设发展,积极支持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建设发展涉农优势专业,推动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涉农专业。“十四五”期间,建设农业现代化相关一流专业15个、一流课程50门。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增强人才培养与未来农业发展的契合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产业 新业态发展。(责任处室:职成教处、高教处)

9.支持高校强化科研创新。顺应农业现代化要求,充分发 挥各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推动作用,积极指导各院校做好相关资金项目申报立项等工作,组织开展现代化农业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重点面向我省12个重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果蔬采后绿色防腐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设施农业高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等领域重点建设5至10个科研平台;在特色中药材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营养健康和高产增质为导向的贵州山地特色作物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等领域发布100个左右科研项目,增加科技创新源 头供给。(责任处室:科研处)

(四)聚焦旅游产业化实施“专业素质提升驱动发展工程”

10.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引导和支持省内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会展策划与管理等旅游业急需而又紧缺的新专业和新学科,推动提升旅游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十四五”期间,建设服务旅游产业化相关一流专业20个、一流课程50门。引导旅游院校师生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项目包装设计等,切实把旅游教育教学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提质发展的优势和动能。深入推进教旅融合,创新校地、校企合作形式,引导支持旅游学校和开设有旅游专业的院系,在暑期等旅游高峰期,利用景区周边学校等资源建设旅游管理实践教育基地,探索开展模拟民宿、酒店实践教学的旅游教育教学新模式。(责任处室:职成教处、高教处)

11.提升学生和从业人员素质。坚持把能力素质提升放在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旅游院校在培养旅游人才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把各类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 战略规划,加大校企合作培养力度,推动旅游专业学生和相关从业人员创新精神、职业道德水准、实践能力和外语水平等能力素质再提升,优化旅游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旅游人才的整体质量。(责任处室:职成教处、高教 处)

三、强化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州)教育局、各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把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四新”“四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相关发展规划,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确保各项部署要求和相关政策迅速落地、快速见效。

(二)强化协同配合。各市(州)教育局要积极主动作为,围绕培育培养服务“四新”“四化”人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各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切实承担起培育培养“四新”“四化”人才的职责任务,结合需求实际动态调整专业(群),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指导相关学校结合需求开展专业设置和进行人才培养,引导本地优质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做好人才引进相关教育配套政策宣传解释和落地落实工作,结合人才类别及学校学位供给情况做好子女入学优待工作。

(三)搭建平台载体。积极建设集实践教学、实习实训、 社会培训于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搭建链接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服务相关产业的平台载休,遴选院校支持农业、工业、旅游业和城镇化产业链发展,建立健全院校服务产业链发展能力和评价和考核体系。扎实组织开展产业导师(研究生导师类)选聘工作,到2025年完成遴选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800名担任我省产业导师,布局建设产业导师所在企业与高校共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突出支撑保障。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四新”“四化”的能力和水平。各市(州)教育局要在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向积极开展服务“四新”“四化” 人才培养培训的院校倾斜。

(五)注重总结宣传。加强分类指导,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四 新”“四化”工作,及时总结提炼推广好做法和有效经验。加大相关院校办学和专业就业情况宣传,凝聚共识,吸引更多学生就读相关院校和专业。



上一条: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督导评估有关工作的通知
下一条: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转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通知


Tel:0852-8922406 E-mail:webmaster@zync.edu.cn welcome皇冠登录手机版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红花岗区新蒲镇)平安大道中段 邮编:563002 ICP备案号:黔ICP备05000601号-1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