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发布日期:2023-12-11    浏览次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和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邃思考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视线、生态文化建设的加强、美丽中国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与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四个重大转变”和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进一步概括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我们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悟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以实际行动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为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1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

牢记党的使命宗旨,坚持人民至上,深刻领悟“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的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升级,从过去的“盼温饱”到现在的“盼环保”,从过去的“求生存”到现在的“求生态”,人民群众对能享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有了更多期待。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就是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全面完成,蓝天白云重新展现,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大幅减少,土壤污染风险得到管控,能源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节约资源全面加强,国土绿化持续推进,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充分体现了我国的体制优势和制度优势,极大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合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深刻领悟“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发生的各类环境公害事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对自然无限度的索取反过来会对人类造成伤害。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于得益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要和谐共生,就要如何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比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如今的余村,竹海绵延、山峦苍翠,从曾经的“卖石头”走上了“卖风景”的致富路,也说明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强调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经济活动和人类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阈值之内,促进美丽中国目标实现。

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民行动,深刻领悟“生态文明建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作践行者、推动者”。作为地球的管理者和保护者,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都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都应该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在思想上的宣传学习上,要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阐释与知识普及,“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人民群众真正体悟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行动上,倡导勤俭节约、落实循环利用、践行低碳生活,争做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研究诠释者、人才培养者、忠诚践行者、有力传播者。同时,要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正在以实际行动展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从理念到实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