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使命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科研处副处长陈志峰扎根黔北大地十余载,作为贵州省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他始终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以产教融合培育时代新人。
面对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陈志峰主动贴近贵州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带领团队走遍遵义14个县市区的70余个乡镇。通过深度调研,他创新构建“需求导向-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基地进行品种推荐、技术优化,助力茶叶生产企业升级设施设备,拓展水稻加工企业稻米销售渠道,通过“一企一策”精准服务,累计促成校企合作项目50余项,帮扶辣椒、茶产业实现综合效益累计达40余亿元。秉持“科技创新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的理念,他主导搭建“校政企”创新联合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企业54家,推动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8000万元。
在科技助农的同时,陈志峰更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省级教学名师,他创新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维育人模式,主导的园艺专业采用“学校+行业”联合培养“3+1”人才培养模式,,已为地方输送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学生张伟感慨 :“陈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惊喜,他能把国际前沿技术与田间案例完美结合。”
站在新起点,陈志峰正着手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体系。他说:“要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
在深化产教融合实践中,陈志峰带领学生将课堂延伸到乡村振兴主战场。十余年间,他见证着科技特派员的队伍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见证着校企合作从技术转让到协同创新,更见证着无数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实现人生价值。这位新时代高校工作者,正在黔山秀水间书写着科技兴农与立德树人相融共生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