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璐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这位扎根西部教育二十载的思政课教师,立足三尺讲台诠释着“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刚入职时,我对镌刻在图书馆上的一行字‘立足西部,服务山乡'的理解还很模糊。”周璐回忆道。转折发生在某次“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当她讲授“新型农民培养”专题后,来自农村的学生们集体起立鼓掌。一位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吐露心声 :“家人反对我回乡务农,但今天我终于明白,新时代的农业需要知识改变命运。”这堂课让周璐顿悟 :思政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价值观,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
秉承服务基层理念,周璐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她主持多项社科课题,发表十余篇脱贫研究论文,更把贵州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实践转化为鲜活教材。“要让思政课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泥土芬芳。”她带领学生调研农村发展,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教学,激发青年建设家乡的热忱。
在教学改革中,周璐首创“三维互动”模式 :以时事热点切入,用生活案例解析,借数字技术赋能。她的课堂既有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也有人工智能等前沿话题的思辨讨论。“周老师总能把‘大道理'讲成‘身边事'。”学生感叹道。
这种创新成效显著,其指导的学生团队斩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深夜收到周老师的修改批注是常事。”获奖学生梁嘉慧难忘备赛经历。周璐在家庭与工作间连轴转,仍坚持逐字打磨参赛课件,用凌晨时分的灯光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在她看来,教师最大的成就是“看着雏鹰展翅”。
二十年春风化雨,周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哲学 :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文化的底蕴滋养人,用实践的温度感染人。正如她所言 :“思政课教师既是理论传播者,更是价值摆渡人。我们要做的,是在青年心中播下信仰的种子,静待其成长为支撑家国的栋梁。”
这位黔北教坛的“点灯人”,依然在探索思政教育的新可能。她的故事印证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正通过无数像周璐这样的师者,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生生不息。